BY PHILIP

《郵報:密戰》:切合時事但敘事拙劣的意識形態對立


切合時事但敘事拙劣,《郵報:密戰》(以下簡稱《郵報》)試圖在新聞自由與媒體監督政府功能屢受攻擊的今天,透過七零年代《華盛頓郵報》不畏政治打壓與法律箝制,堅持發行揭露政府醜聞的國防部機密文件的真實事件,重新找回報紙與歷史的重要。然而劇本本身結構不當在先,故事的善惡二元又接近於童話故事,加上一線演員的二流演出,讓本片不像歷史重現,更像艾倫索金的腦內幻想,只差沒在主要角色腳底下各放一個肥皂箱。


如果說《郵報》致力於對抗的,是近年隨著川普當選捲土重來、蠻橫絕對且煽動的,政治力量對於新聞自由的批判、干擾甚至扼殺,則很遺憾地說,《郵報》本身在敘事上粗暴而絕對的力道,比起自己對抗的勢力亦不惶多讓。在編劇檔莉茲漢娜與喬許辛格筆下,《郵報》裡「幾乎」沒有角色,只有傳聲筒,念出不像對話,甚至不像新聞學教授上課內容,更像是直接抄自新聞學教科書的片段,三句不離「新聞自由」、「國家危機」、「崇高價值」等關鍵字,只差沒有人跳到辦公桌上大喊「暴政必亡!」(大家彼此鼓掌叫好的橋段倒是少不了)。這個問題在敘事紊亂、更像在幫紐約時報打廣告的電影前半段還不明顯,越到後半越有走火入魔的趨勢,任一位人物都可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說,站在反面的要不是政府走狗,要不是守舊惡勢力,以震耳欲聾的普世價值主旋律轟炸觀眾。


《郵報:密戰》:切合時事但敘事拙劣的意識形態對立


上述問題遇到向來有過於簡化問題傾向的史蒂芬史匹柏,讓《郵報》瞬間讓人想起多年前的《勇者無懼》,成為大導又一部以糖霜與狗血包裹的宣教電影,調性上以老派正向力量搭配些許《林肯》的乾澀,讓人深深懷念起《慕尼黑》的緊湊與道德灰色地帶(可能是史匹柏最後一部真正出色的成熟作品),甚至不久前《間諜橋》的冷靜淡雅。這份老派的善惡對立也壓垮了電影的角色,與負責演出的演員——畢竟,就連湯姆漢克,在 2018 年念出「我們會輸!這個國家就輸了!」這種台詞,只是讓人覺得無奈過時,加上梅莉史翠普令人錯愕的表現(史翠普是很棒的演員,但很棒的演員也無法保證永遠有很棒的演出),讓《郵報》越是慷慨激昂,越是渴望強化寫實或歷史感,反而越讓人感覺空洞。


這也讓人對於電影本身不知該作何評價。史匹柏或許不適合議題探討,但純就拍攝來說,本片對於過往報紙印刷與報社運作的刻畫,卻是質樸有力,撼動人心,一段鉛字排版、校對、滾筒印刷的流程,遠比片中人物的掙扎來得印象深刻,偶爾本片剪接也流露出難得的緊湊與危機感(雖然不知是否是拍攝期程太過緊湊,本片也不乏剪接上的明顯毛邊),加上約翰威廉斯一貫的精緻配樂,技術上依舊頗有可觀。另外,扣除兩位男女主角,本片的演員陣容是驚人的豪華,集結了一批近年活躍於一線美劇的實力派演員,光是能看到《美國諜夢》的馬修萊斯,與《絕命律師》的鮑勃奧登科克同台對戲,或《矽谷群瞎傳》的查克伍茲與近期剛演出《黑鏡》的傑西普萊蒙演搭檔,似乎也是一種樂趣?


在《郵報》最後有這樣一個畫面:兩位男女主角漫步於報紙印刷室,女主角感嘆地說了一番有關於《郵報》精神與新聞理想的言論,之後轉身離開,留下呆若木雞的男主角站在原地,許久之後吐出一句「她是對的」。這整個畫面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道盡了所有本片的特點:故作深奧但實質粗淺的意識形態、自鳴得意的志得意滿、平板並發揮有限的演出,以及報紙印刷那讓人的心跳加速懷舊美感,只可惜觀眾想看一個好故事,卻只得到一回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