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觀眾救國片不是夢!【日曜日式散步者】觀影體驗

©目宿媒體

從拍攝到上映都有意挑戰觀眾,無法定位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作為國家電影中心(下簡稱「國影中心」)觀影體驗教育(全名應該是「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紮根計畫之觀影體驗教育」)的前鋒,也算是當之無愧。這部描述台灣1930年代風車詩社為題材的作品,自從面世以來,一直因為片中大量引用、組合了各種藝術材料(舉凡繪畫、音樂、雕刻,當然還有文學、詩歌),加上組合素材的方式有別於往,故以誨澀難懂出名。計畫主持人陳逸萱表示他們就是要找一些「不一般」的紀錄片,因此,除了【日曜日式散步者】外,也有和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合作的【靈山】、【海】等紀錄片。

讓觀眾救國片不是夢!【日曜日式散步者】觀影體驗

©目宿媒體

既然是有意挑戰觀眾,或說刻意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這部紀錄片——這種說法來自其中一位花了很多心力投入在這部作品的陳允元的說法,他同時強調這部片的形式策略在於互文本身即能生義。如此一來,在帶領高中生進戲院看這部片顯然也就有天生的難度。

讓觀眾救國片不是夢!【日曜日式散步者】觀影體驗

©目宿媒體

國影中心於六月陸續辦了三場的【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觀影體驗,分別請來三位映後主持,搭配導演黃亞歷,方能順利完成這些體驗活動。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允元從文學的脈絡出發,帶領學生重探那個被遺忘的時光,繼而結合起影片的「敘事」或佈局脈絡,一點一點發掘出這部片在政治考量上結合各種藝術作品的方式與野心。國家電影中心刊物《國影本事》的主編徐明瀚,則首先在映前先發派學習單,透過六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在觀影時可以特別注意的點,包括構圖的方式、檔案素材的整合,或者音畫之間時而同步時而分離的搭配情況等。讓同學在看到影片之前,能先有一些掌握這部片的方向,起碼也算是有了一些「偵探」的方向,確保學生們可以有更強的專注力——對這部片來說,這一點是相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