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REFORMED原文即是托勒牧師所負責的「第一歸正教」,而歸正其實又與馬丁路德、加爾文改革脫離羅馬天主教的革命運動有關,導演將其作為主角的教會名稱和片名,多少也遙相呼應。
作者:Angela
v.678
封面故事
2018-10-30
《牧師的最後誘惑》(First Reformed)由曾和馬丁史柯西斯合作《計程車司機》、《蠻牛》、《基督最後的誘惑》的編劇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親自擔任執導與編劇的新片,他受《依達的抉擇》一片的鼓勵和啟發,使影片的形式趨向他曾提筆探究的《電影中的超驗風格》(Transcendental Style in Film: Ozu, Bresson, Dreyer),讓《牧師的最後誘惑》影片所建構的主題靠向布列松和德萊葉在精神性、宗教性及神聖信仰的理解,而本片導演保羅許瑞德在承繼前者的視聽風格上,又有自成一格的部分,例如《牧師的最後誘惑》並未表現出如柏格曼展現懷疑神的存在和神的沉默,反確立上帝和信仰為真的前提,去探詢人究竟要怎麼與他所相信的信仰活的相襯。
電影描述,喪子又離婚的托勒牧師(伊森霍克 飾演),受到現代化的新型大型教會「豐盛生命」的指派,到鄉下有200多年歷史的老教會「第一歸正教」牧會。托勒牧師因為經歷喪子等痛苦,不再祈禱,取而代之是他選擇以私人日記的方式忠實訴說他的心情。某日,教會有一位懷孕的婦女瑪莉(亞曼達塞佛瑞 飾演)來找他協助,請他與日漸激進的環保鬥士丈夫懇談,瑪莉的丈夫對於人類逐漸使大自然面臨毀滅的行為深感絕望,甚至想讓瑪莉墮胎。在托勒牧師與瑪莉丈夫的談話後,不久瑪莉的丈夫就選擇自殺;而電影真正深入探討的,也從托勒牧師見到瑪莉丈夫自殺,在安排葬禮與準備教會250週年慶祝活動的過程中,逐漸被瑪莉丈夫的信念吸引開始。
《牧師的最後誘惑》鏡頭與緩慢克制與肅穆,場景簡約同時帶著疏離,近方形的畫面比例有時構成一種壓迫。電影中,藉著瑪莉丈夫為其信念而死的舉動,開啟主角托勒牧師重思是否有為自己的信仰而活的衝突。托勒牧師的「第一歸正教」這間擁有百年歷史的教堂已經成了年輕人口中的「紀念品店」,一間禮拜天沒有什麼人來聚會,平時功能只剩迎接觀光客到訪的「觀光教堂」而已,並無論是托勒牧師的教會或豐盛生命會,都受到企業家柏克(Balq)的資助,托勒牧師也察覺到瑪莉丈夫的筆電中蒐集了大量柏克企業造成汙染的工廠資訊,也讓托勒懷疑他們長久以來對於企業家柏克睜隻眼閉隻眼的行徑。此外,片中也在牧師的對談和各個台詞中揭露教會極力避免碰觸政治敏感,以及教會的成年人無力面對年輕人們被社會所影響、滋生的極端言論。
伊森霍克飾演的托勒牧師越到影片後半,在生理與心理上都受盡折磨,也迎向自我毀滅的悲劇一途。導演在很多描繪上著重托勒牧師在夜深人靜中,在自己的房間裡喝著酒、寫日記、察證環保訊息,越來越陷入封閉和抑鬱的情感,拒絕與其他人的聯結,除了需要幫助的瑪莉以外。
在導演顯然有意識的拍攝下,托勒牧師唯一幾幕場景展現出生命力,是在他陪伴和幫助瑪莉的時刻,在他跟來參訪的小學生解說當年「第一歸正教」如何成為「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其中一個點,暗中幫助藏匿黑奴的時候,以及他在花園扶起已經傾倒的墓碑時。
《牧師的最後誘惑》留下開放式的結局,不過導演再三想藉電影探問的十分深刻。First Reformed原文即是托勒牧師所負責的「第一歸正教」,而歸正其實又與馬丁路德、加爾文改革脫離羅馬天主教的革命運動有關,導演將其作為主角的教會名稱和片名,多少也遙相呼應,甚至主角兒子為伊拉克戰爭喪命,讓主角托勒重新思考應該堅持的究竟是什麼,將信仰執行的衝突化為一種普世性的探討,也無怪乎國外紐約時報影評把此片選為2018年上半年年度最佳之一。
作者:Angela
熱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