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的控訴》觀後感: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

電影由謀殺案揭開序幕,德國柏林的一間高級飯店,柯里尼以假扮的記者身分進入了知名企業家漢斯梅耶的總統套房,槍殺了漢斯梅耶。

殺了人的柯里尼,冷靜的下到大廳,靜靜等待警察將他繩之以法。男主角卡斯帕萊恩被指定擔任柯里尼的公設律師,初出茅廬的他面對這件案件備受世人矚目。然而,卡斯帕發現被害人漢斯梅耶正是他的義父、是細心栽培他當上律師的長輩,如今他卻要替槍殺長輩的兇手辯護。

《罪人的控訴》改編自小說,原名為《柯里尼案》(The Collini Case,台譯《誰無罪》),小說作者是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作者有德國執業刑案律師的背景。《柯里尼案》以峰迴路轉的虛構案中案情節揭示了德國真實世界中的司法沉痾「德雷爾法」(Dreher Law),小說2011年出版時,據說就如同韓國電影《熔爐》一樣,掀起社會巨大的迴響,也讓德國司法部長下令籌組委員會,重新徹查相關納粹二戰案件的審理。

《罪人的控訴》觀後感: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

《罪人的控訴》案中案情節揭示了德國司法的沉痾,左為法蘭諾奈羅飾演的柯里尼

《柯里尼案》作品被一些評論認為本身的社會性大於藝術性,它寶貴在簡潔扼要的舉出了案例,讓社會重新震盪思考案例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以及法律的公正問題,而電影的改編也是如此,旨在以影像的媒介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罪人的控訴》採用了演員埃利亞斯穆巴里克(Elyas M'Barek),藉主角剛成為律師的年輕外型與熱血設定,保留了原著中充滿指涉的安排,而電影對觀者拋出最終的法律問題時,前三分之一除了鋪陳出案情,也簡要的以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觀者站入法律理性層面的思考位置,讓觀者可以無罣礙的套入辯護律師的立場,和主角一起探索兇手的動機。

《罪人的控訴》觀後感:當法律無法伸張正義

《罪人的控訴》中熱血年輕的主角律師卡斯帕,由埃利亞斯穆巴里克飾演

主角律師卡斯帕成長在漢斯梅耶的恩情拉拔中,他與漢斯梅耶的孫女約漢娜曾有一段情。在漢斯梅耶被殺的案件中,卡斯帕因擔任兇手的辯護律師,顧及約漢娜與對長輩的情感,一度想要退出迴避,但在教授馬汀格的提醒,「今天對方是重要的長輩,下次案件中,對方的鼻子可能跟小時候造成你創傷的人重疊,再下次…」,讓卡斯帕明白他身為律師的職責,是要維護法律的公正,並尊重法律,將他個人的私人情感及觀點放在背後。

也相當明顯的,卡斯帕、馬汀格、柯里尼與漢斯梅耶,這四人構成了德國戰後社會的一個縮影,卡斯帕這個年輕律師角色,在電影中儼然代表了德國新一代的年輕人的立場處境,那些從未經歷二戰但他們家中親愛的長輩卻可能是二戰時的納粹,他們要如何去看待如同家人的長輩、他們過去的罪行和那段歷史?《罪人的控訴》在柯里尼的動機被揭曉時,也營造出電影的高潮,法庭上的加害者變被害者,被害者轉為加害者。柯里尼的父親死於漢斯梅耶當納粹軍官時的命令,一場義大利小城鎮的屠殺。而這起幼年的慘痛記憶,促使柯里尼採取報復,尋求他的正義,但讓一切變調為私刑漢斯梅耶的導火線,是1968年的「德雷爾法」,將納粹的最高領導認定是兇手,其餘的納粹軍官都只是「幫兇」,以過失殺人來認定其餘軍官的罪行,換句話說,過失殺人的追訴期是20年,突然之間,許多納粹軍官都過了追訴期,不被究責,而柯里尼恰好在1968年後的幾月走法律途徑,控告漢斯梅耶,漢斯梅耶因追訴期已過,遂讓柯里尼萌生採取私刑報仇的想法。



《罪人的控訴》有著年輕勇於衝撞權威和不正義的氣勢,在導演馬可克魯玆沛納執導的電影版本中,可以察覺他影像的調度,特別強化了柯里尼幼年目睹父親遭漢斯梅耶處決的殘酷部分,揭露懸疑後的真相,如何種下復仇的種子,並在戰後1968年,柯里尼向漢斯梅耶提告,得知追訴期已過,法律竟然保護殺父仇人後,發覺心中正義無法實現,才執行私刑的復仇計畫,獲取正義。電影焦點擺在當法律失去公正,可能引發出另一個錯誤的後果,經由卡斯帕再三發問「德雷爾法公正嗎?」突顯法律也會有錯,不能一昧遵守,需要維護其公正性的重要,也呼應德國年輕一代,如同主角卡斯帕,積極對歷史究責與反思。但以此也可看出,導演的電影所踩的論點其實更加非黑即白,也更煽情,所謂復仇的正當性在電影中被弱化,取而代之是強化對歷史的追究,誠實面對歷史的罪孽和對正義的絕對堅持。

電影以結尾柯里尼與父親重逢的畫面,顯示了正義得到伸張的完滿,這樣的結果確實給社會達到一定的宣傳效果,激起捍衛正義的聲浪,但除此以外,電影能不能像原著一樣激起社會對法律公正性與過去歷史更複雜的反思與討論?《罪人的控訴》在帶出觀者對法律是否真能簡單履行正義的討論上,或許仍不如李察艾爾執導的《判決》,讓人多少打上一個問號。


作者: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