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或許正可以用來形容電影裡走過「國恥日」破產危機的韓國。在導演崔國熙與編劇嚴聖民的編導中,《分秒幣爭》回顧20多年前將要破產的韓國,回看當時韓國政府如何因應,那一段風波如何影響當時韓國的民眾與企業。
作者:Angela
v.683
封面故事
2018-12-04
韓國力抗並挺過金融風暴的神話,在國內常被視為擁有魄力迎向重建的強悍民族精神,有「金大中救經濟」、「政務官大刀闊斧改革」等美言,但在那些讚美的言詞之下,事實究竟是如何?《分秒幣爭》便是在導演崔國熙與編劇嚴聖民的編導中,回顧20多年前將要破產的韓國,回看當時韓國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怎麼簽下借貸合約,那一段風波如何影響當時韓國的民眾與企業;而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或許正可以用來形容電影裡走過「國恥日」破產危機的韓國。
電影將1997年陷入亞洲金融風暴嚴重經濟危機的韓國,從四方角度來拉出三條敘事線的層次,勾勒經歷此一風暴的大韓民族,各以政府高官、事務官、民間企業和民間財經顧問來重現這次事件,也是電影主海報中的四位主要人物。
《分秒幣爭》描述韓國官員發現國家將要破產的前一週,國家上到下如何因應。第一條線是由金憓秀飾演的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經理韓組長,向韓國銀行總裁呈報將要破產的消息。電影立意清楚,利用擁有專業處理能力的韓組長對比上級政務官員們通通一問三不知、沒有治理能力、不知如何是好的模樣,製造出事務官和政務高官的差別與戲劇衝突,從性別、處理能力及為人民或為自己謀取利益等方面,強調政府官員的無知、腐敗,讓韓國之後接受IMF援助更加諷刺。
第二條線則是民間企業,以民間的小工廠為代表,許峻豪飾演小工廠老闆,好不容易老老實實地等百貨公司準備購買他工廠產出的商品,要簽下一筆巨額款項,沒想到卻因政府隱瞞國家將要破產的消息,讓他無法評估未來的風險,簽下的巨額本票結果全變成廢紙,拿不到錢更欠下債務,幾乎被逼上絕路。
第三條線是民間裡搶得先機的財經顧問,由劉亞仁飾演,他看準國家將要破產的預兆,大發國難財,招攬幾個投資客和他趁機兌換美元現金,看準時機換取大筆韓幣,再趕緊買下大量拋售的房地產,趁國家破產一波浪潮擠上資本大船,躍為中上產階級。
電影最精采之處,是三條線的鋪陳與匯聚,在趙宇鎮飾演的政府官員一意孤行隱埋破產事實,為他個人往後與大企業合作的好處鋪路,卻寧願犧牲民間中小企業,讓這些工廠小老闆因為無法預料破產風險,各個落得血本無歸;反而深知政府無知不會替民眾設想的財經顧問劉亞仁,賭到了政府的慣性,讓他趁機發財崛起。《分秒幣爭》藉著三條線的交織一再捕捉到一個政府的決定牽動起國家各個層面,甚至往後的數十年經濟,而這些決定有時不是為了人民利益,更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分秒幣爭》中,體現了無論這些決定或大或小,永遠最苦的總是下面傻傻信任政府的小老百姓。
電影除了批判政府的無知,也批判了給予韓國援助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其背後的最大股東美國,宛如趁人之危批著羊皮的狼,以極為不利且苛刻的援助條件動搖了韓國基礎經濟版圖,也讓韓國經濟即便熬過了破產危機,卻對往後任一種金融風暴都難以倖免於難,漸漸走向如今地獄朝鮮的樣貌。
《分秒幣爭》以韓組長的角色來面對韓國的破產危機,強調政府的無知和負面形象,雖難免有事後諸葛之感,頗有藉電影故事、樣板的正邪角色塑造煽動大眾情緒,鼓勵大眾重新用心觀察周遭的社會和政府作為,不要輕易被美麗的謊言所騙。電影中講述的金融風暴有不少經濟理論和術語,需要邊看邊消化,但電影本身的主題相當簡化且明瞭,一步步瞧見人為利益所趨,如何種下一個又一個只為好處卻不負責任的因果鏈(如劉亞仁在電影中的解說),遂釀成一場風暴,正如電影尾聲在電話中緊叮嚀兒子出社會不要信任任何人,這位在電影中熬過風暴的工廠老闆,掛了電話後鏡頭的揭露,觀眾也會發現老闆也開始用更低的成本聘人,諷刺地已經懂得要如何為自己打算,在下一個時代生存。這些危機的因果仍舊愈滾愈大,仍循環反覆。
作者:Angela
熱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