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ony

《沉默的目擊者》:同一文本在兩種不同電影文化的變體


由鄭址宇執導,崔岷植、朴信惠、東盛植、柳俊烈主演的《沉默的目擊者》。翻拍自 2013 年由非行自編自導,孫紅雷、郭富城、余男主演的《全民目擊》。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翻拍中國電影,有趣的是,為突出彼此連繫,《沉默的目擊者》更找來中國臨演客串。

《沉默的目擊者》故事主軸大致與原作相同,述說名利、權力集一身的泰山集團老闆林泰山(崔岷植 飾),深愛一位著名歌手未婚妻劉娜(李荷妮 飾)。然而,其卻在一日晚上慘遭殺害,而當晚喝醉失去記憶的女兒林美拉(李秀卿 飾)被指認為凶手。承辦此案的檢察官朴海俊(東盛植 飾)對林泰山懷恨在心,誓言一定要揪出幕後真兇,更好讓林泰山受牢獄之災。為證明女兒清白,林泰山一方面聘僱朴海俊的學妹律師崔熙靜(朴信惠 飾),為女兒進行一場法庭辯護爭峰,另一方面則親手找尋背後真相。


《沉默的目擊者》:同一文本在兩種不同電影文化的變體


當中國文本擺放於韓國電影的框架下,顯而易見地,便能發現同一文本在兩種不同電影文化中所產生的變體。首先,對比開場的先行,《全民目擊》以一場法庭戲作為起始,且大多數時間利用雙方律師的對壘、庭上的誠堂證供,來揭開事件背後的真相。甚至沿襲現今中國商業片體系下的趨勢,所謂「燒腦懸疑」這被視為「票房」的吸睛元素,必然成為《全民目擊》的重要架構。所以於片長 120 分鐘的時間內,進行三次劇情的反轉,使而對人性、真相,乃至親情,藉由結構的拼湊與插敘來進行敘事的突破。


回頭看《沉默的目擊者》,電影不再以事件為出發,反而更注重角色的肌理。比起誰是兇手的真相,故事轉而聚焦在林泰山這父親的人物形象。以此,電影的開場不再是一場眾所矚目的法庭大戲,而是父親泰山、女兒美萊和即將成為後媽的明星宥娜的家庭餐敘。這樣的人物關係是於《全民目擊》中所看不見的傳遞,當觀眾知悉女兒對後母是極為排斥下,《全民目擊》選擇以「證據」(轉折)之一輕描淡寫帶過,而在《沉默的目擊者》中,兩人不合的關係成為導致死亡的關鍵,也藉此看見處於兩難處境的父親,是如何一面掩蓋傷痛,一面出手換得女兒自由。不如同前者將父親這角色從製造偽證的大惡,來釋出對親情的善意;後者寧跟隨父親的腳步,順敘地對故事作累加,讓觀眾見得親情究竟是如何將父親擺上法律邊緣周旋掙扎。


《沉默的目擊者》:同一文本在兩種不同電影文化的變體


然而,兩者在處理故事上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對「知」的運用,這也是「全民」和「沉默」在兩片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全民目擊》的「全民」即是開門見山以新聞現場起始,對於觀眾而言,當看似無辜且品行極佳的女兒被視為兇手,也產生一種對真相的「未知」疑惑。反觀《沉默的目擊者》的「沉默」,則將女兒賦予叛逆且離道不經的性格,不僅不循生活規矩,甚至酒醉鬧事,所以在她開車撞死父親的歌手未婚妻之時,被指認為兇手時的「斷片」,也就是「沉默」,或許早讓觀眾冥冥中「已知」的事實。而在父親的角色上,以拼湊真相為軸的《全民目擊》和步步挖掘真相的《沉默的目擊者》,兩種不同方向的敘事,也產生父親對真相的「已知」與「未知」,最終轉化為女兒對自己罪刑的「明知」與「無知」。雖是同一故事下的創作,但通過相反敘事進行,也對於「知」的運用不同,新生成為另一部風格迥然的電影作品。


當然,同一文本始終牽回「父愛」的產生。但是,善於煽情的韓國電影此次並有佔得優勢,反而《沉默的目擊者》在處理上過於笨拙,將節奏稍微帶得緩慢,並沒有利用法庭戲的張力,脫穎出父女之間那種「知」的頓悟。縱使《全民目擊》在戲劇上的鑿痕過深,刻意強化故事的翻轉及事實的揭露,凸顯最終親情的目的,但電影卻聰明以宿縣的「龍背牆(山)」傳說,牽繫起父對女的犧牲,也在法庭戲的硬題材下,觸及電影最柔軟的內核。



或許關鍵在於父與女的無法相遇,當它將「正義」視為一道牆,成為《全民目擊》中觸不到的親情感動,更藉此探尋何謂「真相」的所在。「你認為他是真相,他就是真相。」林泰(孫紅雷 飾)脫口一句,也藉由電影中的新聞鏡頭直擊,向銀幕前的觀眾拋出問題。當正義被媒體渲染,亦成為被情緒綁架的工具,最終「正義」是否就等於事件的「真相」?作為視聽人的我們又應該相信什麼?


然而,《沉默的目擊者》僅止為故事劃上句點,它讓父與女相見,只換得女兒對父親的感謝與斷片記憶的喚醒。同樣一場戲,原作的「重生」並沒有因此獲得復甦,兩人的話題仍舊圍繞於「金錢」之上,顯得異常冷靜詭譎。不過,不以親情鼓舞作結,電影反選擇從個人出發凸顯父親的悲愴,為女兒的自由奔波至此,也藉由臨演模樣向已逝愛人道別。對於「真相」與「正義」間的兩難,當懷著複雜情緒的父親呆坐於椅,不免道出一絲人生的蒼涼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