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殺人》是南韓十年前一個重大事件改編,產品造成數萬人因肺死亡(沒死但受到影響的上百萬),不過電影改編之後也加入了一定的戲劇性,讓追查過程及法庭對抗還蠻「電影」的,保有真實性又能夠當電影來看。
電影一開始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就讓重點事件發生了,只是精簡地帶到主角的家庭狀況,必要的人物資訊,和一點點的生活細節,沒有拖泥帶水,不會覺得無聊(還不認識角色時,就要看他的日常流水帳,若是太長很容易就冷掉)。事件開始之後,就是接二連三的查訪、追求真相、官司等等。雖然因為這個是重大社會事件,我們觀眾都已經知道真相是什麼,但當初怎麼會發現肺病和殺菌劑有關?且過程中這些受害者是如何集結的?如何對抗大企業?這些過程仍然不失精采。
《空氣殺人》挑了幾個重點的受害者,有著不同的故事,雖然也只能簡單提及,但都是蠻能讓人有感的故事。加上演員選角都還蠻好的,那些悲慟都有感染力。編劇很恰當地控制資訊的流量,讓觀眾一點一點朝真相邁進,一路上又會有不同的體會(對人情面以及對無情面的體會);等到真相大致上出來了,又讓觀眾一步一步經歷審判的過程以及大企業的手法,甚至還有梗在裡面呢。
所以整體的張力是頗不錯的。再加上角色雖然是受害者,卻仍然能夠適當地摻入一些笑料,拿捏得不錯,不會因為角色搞笑就讓觀眾無法認真,好幾次扯到受害者的事情時都還是讓我掉了眼淚,而那些笑料也讓緊繃的過程有能夠放鬆的短暫時刻,不會疲乏。
前面有提到,《空氣殺人》做了些戲劇化的設計,不會是像紀錄片完全呈現原貌。但這個問題的本質,並不會因為這些查案或辯論的過程而有所不同。反而因為這些改編,讓不一定會關心這種事件的觀眾,也能因為純粹看電影的興趣而被吸引來看,對於把訊息傳出去,這樣的改編效果是可見的。
看完之後仍然會很有感,當一個企業有錢到這種程度的時候,真的可以用錢解決很多事,甚至收買受害者。受害者當然會想討個公道,但在面對生活困境缺錢的情況下,自己的生存又要如何權衡?不論是妥協的或堅持的受害者,在《空氣殺人》中都能讓觀眾同理。至於讓人反感的黑心企業,或者推責任的官員,是讓人氣得牙癢癢,但坦白說一樣可以理解他們也想自保。《空氣殺人》把許多人性都攤出來,而各種事件中其實就是不同立場、不同利益的人在碰撞,有人得有人失,不可能有全贏(因為利益就不同),被犧牲的通常會是難以發聲的弱勢。
我們沒有毒殺菌劑,但在我們社會中的許多事件,都一樣有這些現象,只是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空氣殺人》也留下許多思考空間,給看完電影之後,想帶些省思回到現實的觀眾。
作者:火行者 【火行者電影部落格】
熱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