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ony
第 70 屆坎城影展競賽外展映的話題之作《真實遊戲》,改編自法國女作家岱芬德薇岡的同名小說《Based on a True Story》,小說口碑不俗,曾榮獲法國荷諾多文學獎、高中生鞏固爾文學獎,不僅在法銷售 45 萬本,全球更賣出21國版權。電影則由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撰寫劇本,羅曼波蘭斯基執導,攜手合作打造驚悚懸疑之作。
《真實遊戲》故事講述一位作家岱芬(艾曼紐辛葛娜 飾),在新書推出後開始嚐到走紅滋味,然而,因為過度膨脹,卻讓她失去對寫作的靈感。同時,她也莫名接到匿名者的批評來信,信中更一步步語帶威脅,侵蝕著岱芬的靈魂。在她身陷低潮之時,巧遇一位為名人撰寫自傳的艾拉(伊娃葛林 飾)。岱芬對於艾拉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兩人無話不談、情同姊妹,但卻在放下防備之時,岱芬卻意識到她的人生和靈魂即將被艾拉取代吞噬。
電影核心圍繞對「自我」的要求,透過雙女的猜忌映照,從友情到關懷的曖昧,進一步揭發精心設計的布局,轉為對名利取代的控制與虐待。影片更藉此從個人意識上的掙扎,轉變為對電影內外的結構。波蘭斯基將真實和虛幻的拿捏處理到位,從外部壓力到內心恐懼,到對靈感渴望形塑成自我殘害,甚至抓取電影與小說兩種不同類型文本,比照岱芬和艾拉的自我人格,一來一往的吞噬抵擋,驚悚與懸疑的並駕齊驅,依舊展現大師既有的風采。
《真實遊戲》可說是一部「聰明」的作品,當阿薩亞斯能以《私人採購》具有科技感的鬼魅投射,加上波蘭斯基擅長的自我驚悚,便可輕易抓住藝術片觀眾想要的口味、及符合影展的取向,甚至更能以「雙生猜忌」融合「意識相殘」增加話題性。然而,或許就是兩位影壇大佬對於風格易於掌握,也過於老練,在充斥保守乏味的鏡頭推進下,讓電影最終有點反被聰明誤。
舉例而言,當匿名信的監控威脅如同麥可漢內克(奧地利導演)的《隱藏攝影機》,姊妹取代的設定聯想到大衛柯能堡(加拿大導演)的《雙生兄弟》(英語片),甚至情慾的曖昧多了幾分法蘭索瓦歐容之感,莫名介入他人生活更極其雷同保羅范赫文(荷蘭導演)的《她的危險遊戲》(片中艾拉姓名拼寫為 Elle,意同法文的「她」)。在前半故事汲取阿薩亞斯的《私人採購》,後半添加史蒂芬金著墨於作者與死忠粉絲的《戰慄遊戲》,讓具有掌控慾的囚禁與逼迫,最終回到波蘭斯基的《獵殺幽靈寫手》(英語片),或以此回顧他的「公寓三部曲」── 通過真假難分的幻想附加,延伸為對自我辯證的懷疑猜忌。這一點從名利壓力的出發,到對電影結構的玩意,無非都讓人對比起戴倫艾洛諾夫斯基(美國導演)的精神命題。
當「許多當代電影作者」的標籤,都在《真實遊戲》中一字排開,儘管很「聰明」地將風格雜揉、拼接混搭,但仍舊呈現出一部題材毫無新意,甚至結局只能以「老套」形容的平庸之作。或許《真實遊戲》在觀感上趨於保守,不免也嗅出一股為商業服務的外皮。但電影最終還剩下了什麼?它似乎只成為展示法國電影作者風格的集大成,非也黔驢技窮,而是欠缺兩位大師對電影的傲氣自信,甚至對電影專情的獨特靈魂。《真實遊戲》或許在小說有所成就,但對電影而言,它僅只是阿薩亞斯和波蘭斯基兩人友情的紀念結晶。
熱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