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貓
在金馬獎、金馬影展、金馬電影學院之外,「金馬」的另外一件盛事,是每年舉辦的金馬創投會議,為創作者與投資發行方媒合,為華語影視作品添注能量。在 2014 年,一位來自馬來西亞、在台灣求學的導演陳勝吉,從評審陳可辛、李烈、施南生手上獲得金馬創投百萬首獎,他的企劃就是《分貝人生》。
3 年後《分貝人生》風光登場,橫掃國際各大影展、並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背後講得是艱澀的社會苦難,也是對日常景象的尖銳揭露。陳澤耀、張艾嘉主演,《分貝人生》描述青年阿強,居住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外圍的貧民區,一人扶持年幼的妹妹與患有精神疾病的老母。分、貝相合,「貧」人生已謂坎坷,命運卻又在此時加重力道,投下另一場無情悲劇。
看《分貝人生》,首先欣賞的是馬來西亞新生電影人的勇敢與直言。電影中刻劃「貧窮」的地方現象,主角必須盜取廁所儲水才能支撐民生,對映家中散亂的殘敗景象,對觀眾來說固然是一種窺探的獵奇心態,沉重的電影基調卻也讓如此露骨的「貧」充滿吶喊般的力量。從物質環境的貧窮,到社會文化上遭受的打壓與不平等待遇,陳勝吉揭開馬來西亞華人的苦楚與黑暗面,拍得是一個電影人從根本開始的社會關懷。
主角生命遭遇劇變,在都市中迷走,追逐一個不知何處所在的微小希望,鏡頭跟隨角色前進,揭露城市黑暗面的過程,也像是試圖讓觀眾進入角色生命。除了手持跟拍之外,《分貝人生》中也多利用穩定的鏡頭,呈現城市中的破敗與壓迫感,龐大卻空無一物的蓄水塔、老舊的貧民區建物,對比天空上出現的燦爛煙火,悲與喜同時在城市中發生,觀眾與角色同在,只得身在一端,不勝唏噓。
電影的沉重氛圍壓得人喘不過氣,在劇作上的縝密程度也有缺憾,但出色的演員表演則適時化解了電影本身的乾燥。張艾嘉從定裝、排戲,到開拍,以 10 天時間完成所有工作,在《分貝人生》中貢獻出力道強勁的演出,她詮釋精神狀況不穩定的年邁母親,在時好時壞的狀態中傳遞最大程度的悲傷。
張艾嘉今年最好的兩場戲都在車上發生,《相愛相親》的夫妻對話是無庸置疑的得獎場,《分貝人生》的結尾,她開心地啃食雞腿,一掃前頭的陰霾,也像是貧與悲苦的一次喘息,精準的情感力道,是今年金馬女配角的最大遺珠。於此之外,張艾嘉為電影爭取來更多關注度,也不免讓人想起去年《一念無明》中,曾志偉、余文樂對香港新導演黃進的傾力扶持。
電影故事取材自美國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的作品《一件很小、很美的事》(A Small, Good Thing),同樣描繪極端苦難中,隱隱透出一絲絲的希望微光。說希望可能太褻瀆,不如說喘息,生活中的一切都只為能再喘口氣,電影最後,兩位主角在大雨中上路,大雨看似緩解了電影中凝重的氣氛,卻解救不了一座缺水的城市。
觀眾看不到角色真正的心思,只能隨著他們持續向前,一直到片尾名單升起,片尾曲《漂流 Drifting》唱道:「我們在無限的孤獨中漂流/望著早已消失的星球 /彷彿只要活下來/就能找到出口」,觀眾才得稍稍喘口氣,活著就能向前,前方有甚麼,還等著我們持續觀看。
今年同樣是金馬創投會議,陳勝吉的另一部電影《風和日麗》,再得金馬創投會議百萬首獎,陳勝吉這次將用一起兒童虐殺案件,檢視社會的修復機制。馬來西亞電影正在向前,前方有沒有希望,或許無人能回答,但電影繼續拍,觀眾也因此對這塊土地,有了持續關注的動力。
熱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