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挑戰美國與中國市場之後,睽違純種動作片近二十年(假如用《變臉》當作劃分的話)的香港大導吳宇森再度以新作《追捕》,試圖找回原汁原味的所謂「吳氏風格」。吳氏風格或許變化不大,然而觀眾對動作片製作的期待、想像與偏好卻是日換星移,加上荒腔走板的劇本、剪接與演出,《追捕》的確讓人想起了香港動作片的黃金時代,卻只是突顯了自己的過時與垂垂老矣。
根據同名經典電影改編,《追捕》描述成功律師杜丘被人誣陷是殺人兇手,被迫在鐵血警探矢村的追捕下,證明自己的清白,並揭穿整起謀殺案背後的黑幕。而當黑心老闆、美艷殺手與悲情受害者加入行動,事情也變得更撲朔迷離。
吳宇森從來都不是一個以創意或變化見長的導演。雖然電影類型多有變化(如《赤壁》是戰爭片、《記憶裂痕》是向希區考克致敬的驚悚片、《太平輪》是本身相當災難的災難片),但觀眾永遠能預期自己進場會看到什麼:白鴿、雙槍、兄弟情,一樣少不了。就這部分來說,《追捕》或許可以滿足老影迷對過去香港電影的回憶,片中幾場動作戲的調度還是看得出吳宇森的功力,舉凡河上快艇追逐、角色在槍林彈雨間談笑並建立友誼,乃至熟悉的「一面滑行一面雙槍連發」,在在都是導演的招牌好戲。
問題在於,扣除這些幾乎是從老電影裡頭複製貼上的場面以及稍有質感的攝影,《追捕》的其他元素要不是不知所云,要不是荒腔走板。吳宇森過去的黑幫類型框架被移植至中國近年熱門的商戰題材,片頭掛名有 7 個編劇,卻寫出創造出一個過於複雜又莫名其妙的故事,角色和劇情只能用失能形容,加上各種從過去移植來的停格畫面,以及凌亂破碎的剪接,本片純就故事來說基本上已回天乏術。至於明明到了大阪出外景,扣除中間一段還算緊湊的節慶配追逐外,多數時候要不是庸俗的辦公室或實驗室,要不是觀光農場之流的小木屋,就交給出資者去煩惱吧。
演員則除了櫻庭奈奈美勉強討喜外,大致可分為夢遊和彌留兩種類型。片中可以看出張涵予有嘗試要努力,只是角色莫名至斯(一個什麼都會,就是不會法律常識的律師),沒過多久也是回天乏術,放空做收。福山雅治與戚薇除了「福山雅治與戚薇有演」之外想不出其他評語;河智苑的角色不需要太多演技,但純就魅力就只是一張白紙;國村隼則明顯已放棄電影,與《哭聲》裡的氣勢差了十萬八千里。至於四大皆空,沒有外型、沒有魅力、沒有演技、沒有身手,但戲份倒是不少的吳飛霞,裙帶關係可以如此坦蕩,不知該說是可笑還是可悲?
導演可不可以自我重複?當然可以。舉凡馬丁史柯西斯、尼可拉斯溫丁黑芬、伍迪艾倫、昆丁塔倫提諾、魏斯安德森等,皆屬於個人風格強烈、不斷用類似手法探討類似議題的導演,而回到香港影壇,杜琪峰的黑幫/警匪/動作片便是另一個化成灰都認得出來的類型。重點從來都不在於元素出現與否,而是環繞元素的作品本身是否精彩、是否完整。觀眾進場看吳宇森電影肯定不是為了深度,但也絕非只要有動作戲其他多爛都可以的程度。《追捕》並沒有勾起關於過去的美好回憶,只是讓 80 年代的一流導演,拍出像是 80 年代趕工求快的三流作品,甚至不忘消費一下自己名作的台詞與記憶。交出類似這樣的電影,吳宇森已經不是過氣或過時,而是理應被觀眾遺忘了。
熱門討論